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产经

方大炭素技术团队再创设备大修奇迹

2025-04-03 15:51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设备是企业的骨骼,而技术团队的智慧与坚守则是流淌其中的血液。在方大炭素,一台服役近四十年的5号加工线组合机床,正是这种“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的生动写照。

  作为加工厂的“主力担当”,它曾以年产近7万根电极、占比超40%的投料量,支撑起生产线的半壁江山。然而,岁月不饶“机”,当这台“老将”因核心部件磨损而濒临“退役”时,一场由领导挂帅、技术团队冲锋的“设备保卫战”悄然打响,最终让这台“超龄服役”的机床重新焕发生机,续写新的传奇。

  “老将”的荣光与隐忧

  方大炭素5号加工线组合机床的辉煌历史,是方大炭素加工厂技术积淀的缩影。其高生产效率、强稳定性和广泛的规格适应性,使其成为电极加工环节的“中流砥柱”。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设备老化问题逐渐显现。早在十多年前,机床就因机械运行异常多次“报警”,但因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极高,国内多家专业厂家和技术人员均因“无把握恢复精度”而婉拒维修。

  3月,问题再次爆发,3号机南侧加工精度超差,导致产品出现“孔扁”缺陷,被迫单端运行,不但效率大大降低,而且对整体生产计划造成困扰。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方大炭素领导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检修工作,该公司加工厂立即成立专项攻关组,誓言“啃下这块硬骨头”。

  破局:从“无人敢修”到“自主攻坚”

  方大炭素检修团队首先对设备展开全面“问诊”。技术人员先后3次拆解主轴,却始终未能锁定病因。在加工厂领导的带领下,团队转向“溯源式”分析,查阅原始图纸、咨询专业厂家,最终将问题锁定在Z轴传动机构。

  然而,Z轴作为核心部件,运行以来从未拆解过,这些精密组件一旦拆解,极可能无法复原。专业厂家现场评估后直言:“风险太大,不建议尝试。”

  眼看停产压力迫在眉睫,经过反复论证,方大炭素技术团队决定“背水一战”:自主拆解Z轴!3月26日,在外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拆解工作正式启动。打开设备后,问题一目了然:导轨滚柱严重磨损,导轨面也出现不同程度磨损。更棘手的是,原装进口直线导轨及组件采购周期长达数月,而国产替代品的精度匹配性也不确定。

  关键时刻,团队大胆创新,自行测量磨损件参数,采购国产滚柱组装,并对导轨进行手工研磨修复。与此同时,主轴轴承、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也被逐一更换。

  “那几天,车间里灯火通明,所有人轮班倒,连吃饭都在讨论方案。”一名技术员回忆道。经过4天夜以继日地奋战,3月29日,设备终于完成组装。试运行那一刻,显示屏上的精度数据全部“飘绿”——检修成功了!

  胜利背后的“三重力量”

  这场战役的胜利,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公司领导的战略支持为团队注入信心,资源调配和决策拍板扫清了障碍;分厂领导的科学决策是关键转折,他们以专业判断力化解了“拆或不拆”的争议;外部专业的指导、技术协同和技术团队的工匠精神则是攻坚核心。从国产化替代的灵活应变,到手工研磨的“微米级”精度追求,无不体现着方大人的智慧与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检修还开创了方大炭素设备维保的新模式:通过国产化替代破解“卡脖子”备件难题,为后续老旧设备维护积累了宝贵经验。正如团队所言:“进口设备不是‘神话’,只要我们吃透原理,就有能力让它‘听话’!”

  新起点上的誓言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加工厂的这句口号,在这场检修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5号加工线组合机床的“重生”,不仅保障了进口设备的生产能力,更彰显了加工厂“向技术要效益、向创新要未来”的决心。

  如今,这台“老骥”再次轰鸣运转,它的故事也成为方大炭素车间里的新传奇。而缔造这一传奇的技术团队,已转身奔赴下一个战场。他们的背影,恰是方大炭素创新发展的缩影,以匠心和创新为翼,保障设备运行效率和精度水平,为提质增效不断努力。(蒲珺靓 杨志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