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厚植民生福祉缔造城市“品质新生活”
原标题:当“新区速度”遇见“城市温度”——兰州新区厚植民生福祉缔造城市“品质新生活”
早晨7点,阳光穿透秦王川的薄雾,洒在栖霞湖的栈道上。
65岁的张文礼正牵着孙子的手,沿着风景宜人的湖边悠然慢跑。回想起9年前,他刚从兰州市区搬到这片新区时,着实难以想象,这片如今成了他和老伙伴们打太极、惬意遛弯的宛如“城市客厅”般舒适的地方,曾经竟是那“风吹石头跑”的荒芜滩涂。
“以前总觉得‘新区’就是大工地,现在连我兰州的老同事都羡慕这儿——公园比市区多,房价适中,孙子上学也很方便。”张文礼的笑声里,藏着兰州新区品质生活的密码。

在兰州新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13年来,这座年轻的国家级新区,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重塑人们对西北城市的想象:它不仅是GDP增速连年领跑国家级新区的“经济黑马”,更是一场关于“品质生活”的宏大实验——在这里,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同步,产业蓝图与民生细节共绘,就连“15分钟生活圈”这样的都市理想,也被写入每个社区的规划图纸。
品质生活,从一棵树开始
“在年蒸发量2000毫米的地方种活一棵树,比养孩子还难。”兰州新区市政集团绿化工程师马文仓至今记得10多年前他刚入职时面对的挑战。彼时,新区绿化覆盖率不足5%,一场风沙就能让刚栽的树苗全军覆没。
如今,驾车行驶在新区的主干道上,两侧的国槐、白蜡树已形成连绵的绿色屏障。秘密藏在脚下——园林人采用“覆膜保墒+滴灌微喷”技术体系,巧妙引调引大入秦水,在这片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旱塬上,精心绘就了2300余万平方米的生态画卷,让曾经的荒滩焕发盎然生机。

最令他自豪的是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的蜕变:曾经的盐碱地通过生态补水、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措施,如今已形成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夏季芦苇摇曳,冬季候鸟栖息,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宝藏地。
这种“逆天改命”般执着的生态追求,正逐步转化为市民实实在在的日常福利。截至7月底,2025年新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已有173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稳稳保持在93%以上。
医防“双保障”,你我都是受益者
今年4月,一次例行体检让74岁的韩五五“捡回”一条命。那天,瑞岭雅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在为其例行体检时发现他心肌梗死,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转诊至甘肃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从确诊到手术没超过4小时。”韩五五心有余悸地说。

在兰州新区,不仅有生死时速的医治,更有长久的温情守护。
山楂树下,青果盈枝,茶香袅袅,小院凉亭中,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吕军正拿着盐勺现场教学:“老姐姐,一碗粥配咸菜,盐分抵得上全天量啊!”生动的科普讲解让围观村民频频点头。这场看似寻常的义诊,实则是上川镇卫生院精准调研后的“靶向治疗”。
“通过平日村医走村访户,我们发现村民所患疾病具有一定的共性。”上川镇卫生院综合办公室负责人王乃莉介绍道,为此特邀上级医共体单位——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来上川镇,现场为村民答疑解惑。
随着新区医共体建设的深入推进,像这样的“山楂树下话健康”基层医疗服务品牌活动正衍生出更多可能。
上川镇卫生院负责人薛兴军指着已经建好的远程会诊中心说:“一键上网、专家‘把脉’,村民连镇子都不用出。”目前该院已与上级医院建立互动机制,每周都有一名专家下沉带教,现场答疑。这种“输血+造血”的模式,让健康帮扶从“一阵风”变成“四季雨”。
这种实现“小病在社区解决、大病直通三甲医院”的网格化医疗模式,得益于新区的大胆革新:政府把公共卫生经费的94.98%投入到基层,家庭医生签约率超过了97.63%。兰州新区身为全国首批两个医防融合试点城市之一,积极探寻“防”与“治”的协同机制,构建“双循环”路径,基层首诊率、区域就诊率等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
琅琅书声传校园 教育提质谱新篇
今年6月,兰州新区高级中学的班主任们赴浙江参加全国班主任培训,与来自10个省份的同行碰撞思维火花。这是兰州新区与海亮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的成果之一,为师生开拓了更宽广的视野。
优质资源的“下沉”并非偶然现象。自建设之初,兰州新区便采用“名校办分校”的模式,引入了兰州市实验幼儿园、兰炼一小、兰州市第十一中学、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等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教育资源。在兰州市实验幼儿园新区分园,美术教室的墙壁上满满当当地贴着孩子们妙趣横生的作品,而这些孩子的父母中,有许多人正是新区千亿级产业的建设者。
“校园建设、设备安装、功能教室改造……”兰州新区第四初级中学负责人魏公福的工作日志记录着新校园的诞生历程。这所设计规模54个教学班、容纳2700名学生的现代化学校,即将在新学期喜迎师生,成为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标杆。

跨区域合作,开拓教育新视野;名校引领,打造优质教育集群;项目建设,扩容优质学位供给;教育联盟,实现教育均衡一体化……一组数据见证新区教育发展新成就:截至目前,新区已建成中小学、幼儿园超100所,提供优质学位7.5万个。
这些数字背后,是新区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铿锵步伐:
实施“三大提升工程”: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
深化教育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提升教育数字化治理水平,创新办学模式。
扩大优质供给:抢抓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机遇,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办学品质……
金秋时节,兰州新区各校园里即将再次响起琅琅书声。而这场关于教育品质提升的行动又将发力,向更高、更好的目标冲刺。
15分钟生活圈:重构城市便利新图景
下午6点,刚下班的李明奎走进家门口的“邻里中心”——火家湾“发到家”超市。这个集菜市场、早餐铺、便民维修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体,让他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便利”:“下班顺路买菜、取快递,修鞋的王师傅摊前还能顺手配钥匙。”
这样的便利并非偶然,而是兰州新区城市规划的精心设计。
新区运用网格化布局模式,以步行15分钟(大约1公里)的距离作为服务半径,科学地对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设施进行配置。更为灵活的是,每个社区都预留了“可变空间”,能够依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对功能进行动态调整。在吉利家园小区的“共享菜园”项目现场,居民代表张建国指着规划图说道:“这片50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既能满足大家的种植需求,又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精细化服务正深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视力障碍人士摆大姐因残疾证即将到期,面临换证难题。栖霞中心社区残疾人专干张青花主动上门,全程代办手续,让特殊群体也能享受“零跑腿”的便利。这种“一对一”的精准服务,正是新区打造“有温度的城市”的生动实践。
同样,家政服务的专业化升级,也在为城市生活品质加码。今年8月,兰州新区第三届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90余名选手在家政服务、母婴护理、养老护理三大领域同台竞技。大赛不仅检验了行业人才的专业水准,更推动了服务标准向精细化、个性化迈进,成为“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重要支撑。从便民综合体到社区可变空间,从助残服务到专业家政,兰州新区正以“15分钟”为刻度,重新定义西北城市的便利生活。在这里,便利不仅是距离的缩短,更是服务品质的跃升。
他乡变故乡的“70万种可能”
今年5月,2025年“青春‘职’夏梦想全开——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暨民营企业服务月专场招聘会现场,古浪籍小伙王东昌坦言,“总体感觉兰州新区这几年发展迅速,潜力很大,所以今年3月我从上海回到甘肃,并已在新区买房定居。”而来自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的张玉晴则说,自己在新区上学已四年,对这片热土已产生感情,所以即将毕业的她选择留在新区发展。夜幕降临,江苏籍姑娘张明站在办公室里眺望灯火。她去过很多城市,却对兰州新区情有独钟:“别处去过就走,这儿让人想留下。”她的手机里有个私人版的“新区成长史”:2016年初到新区,现在的中川饭店还是一片空地;2021年,大学毕业的妹妹在兰州新区找到第一份工作;2023年,父母自营的早餐店开业了;而最新收藏的是——又一座城市综合体开业,她与闺蜜一起聚餐的靓照。同样从南方而来的刘斌,看中新区新材料产业的良好势头,如今已成长为宝航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区作业长。

兰州新区出台相关政策,为引进的青年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科研经费等服务,开设人才服务线上申报受理数字化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奖励补贴、项目扶持、建站补贴等专属保障……这种或浓或淡,或近或远的“参与感”正在转化为人口红利。今年3月,兰州新区实有人口突破70万大关。
此刻,人才公寓那象征着安居的钥匙、早餐店里升腾而起的袅袅热气,还有新入职员工手中崭新的工牌,正共同勾勒出一幅“新新区人”的群体画像。七十多万人的一致选择,无疑是对兰州新区这座充满希望的新城所倡导的“品质新生活”理念的最佳注解。
来源丨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姜波
- 2025-08-20【和美乡村看甘肃】盘活山区一片地——临洮县龙门镇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扫描
- 2025-08-20兰州黄河中山铁桥
- 2025-08-20参与有径 微光成炬(暖闻热评)
- 2025-08-20国家防总对京津冀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