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看甘肃】青城“猪倌”的“循环致富经”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金树栋
秋日的黄河水静静流过青城古镇,白家坪上的养殖基地里,智能监控屏正闪烁着1万头生猪的实时数据。管其虎俯身检查完仔猪保育舍的温控设备,指尖在记录册上写下“存活率96%”,抬头望向远处“五坪三沟”的轮廓,眼里满是笃定。这位榆中亥康欣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用八年光阴,在这片土地上交出了产业、生态与责任的三重答卷。
从“散养户”到“领头雁”:聚沙成塔的产业答卷
2012年的青城镇,养猪还是“家家搭棚、户户看天”的零散模式。管其虎和10户乡邻凑钱养的100多头猪,既要担惊受怕防疫病,又得看中间商脸色卖价,“一年忙到头,除去成本剩不下几个钱”。这样的困境,直到2020年青城镇推进规模化养殖整合才出现转机。“单打独斗永远没出路,要搞就搞标准化、能抱团的产业!”管其虎第一个响应号召,挨家挨户给散养户算“明白账”: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风险共担、利润共享。靠着这份诚意,他牵头整合80余家散养户,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从“小打小闹”的“猪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领头雁。

如今,合作社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600头,年均出栏仔猪1.2万头,年收入达5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青城镇已建成10家规模养殖场,生猪年出栏量朝着15万头的目标稳步迈进,成为支撑全镇约3.6亿元农业总产值的核心支柱。
从“脏乱差”到“循环美”:绿色发展的生态答
“养猪不能脏了黄河边的土,这是祖辈传的规矩。”管其虎始终记得创业初期的承诺。在基地建设时,他力排众议,将总投资的近两成投向环保设施:20立方米的消毒池时刻运转,50立方米的冷库保障储运,密闭管道将猪粪输送至发酵车间,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循环利用。这套“养殖-粪污-种植”的循环模式,让养殖废弃物变成了“香饽饽”:猪粪经沼气池发酵后制成有机肥,直供周边700亩农田;处理后的废水用于玉米、饲草灌溉,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降低了种植成本。如今走进养殖基地,闻不到刺鼻异味,取而代之的是青贮饲料的淡淡清香,曾经的“脏乱棚”变成了“生态园”。这种绿色发展理念,恰好契合了青城镇打造“田园水乡青城”的规划。合作社的循环模式成为全镇农业示范样板,为特色种养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
从“富自己”到“富乡邻”:反哺家乡的责任答卷
“一个人富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叫真的富。”这是民建榆中县总支会员、青城镇商会会长管其虎常挂在嘴边的话。合作社成立以来,他始终坚持优先吸纳周边村民务工,提供饲料配制、疫病防控、生猪出栏等岗位,仅新民村就有2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魏鸿算了笔账:“加入合作社后,分红加务工年收入能有4万多,比自己单干强十倍。”除了带动就业增收,管其虎更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振兴的长远未来。他先后向积石山地震灾区、榆中山洪灾区累计捐赠物资30余万。2025年8月,他带领合作社在贡井镇古坝村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4名准大学生发放4000元助学金,勉励他们“学成归来报效家乡”。从产业帮扶到教育资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致富不忘本”的初心。如今,站在合作社的观景台上,管其虎的规划清晰而坚定:“下一步要扩建成品冷链库,注册‘青城生猪’品牌,通过电商卖向全国。”阳光洒在他沾满泥土的胶鞋上,也照亮了乡亲们的致富路。这位青城汉子用十三年坚守证明,把产业做深、把生态守好、把责任扛牢,平凡的养猪事业同样能书写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 2025-10-20【和美乡村看甘肃】山楂映红半山腰——临洮县玉井镇山楂产业发展纪实
- 2025-10-17【和美乡村看甘肃】安定区:久久为功推进“垃圾革命” 绘就城乡洁净新画卷
- 2025-10-16【和美乡村看甘肃】岷州大地药飘香——岷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 2025-10-15【和美乡村看甘肃】小百合串起大产业——榆中县上花岔乡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扫描
 
                 西北角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